作者:海森温泉设计院 发布时间:2025-09-05 阅读量:0
在温泉设计中,“隐于山林”不是简单的选址在山里,而是通过布局、空间、感官等维度的设计,让度假区深度融于自然,给人“藏在秘境里”的体验。接下来,我们将通过以往实践经验,从四个方面,拆解具体的设计思路。
1.顺着地形做设计,不破坏原生环境
山林里常见山地、河谷、悬崖等地形,设计时要避免大规模平整土地,而是顺着地形特点规划。比如日本箱根的强罗花坛酒店,沿着溪谷的高低差布置露天汤池,用木栈道把各个汤池连起来,游客走在栈道上,每一步都能看到不同的山林景色,形成立体的游览路线;浙江景宁的那云温泉度假村,直接把矿洞SPA嵌在120米高的崖壁里,用悬挑结构打造悬空泡池,建筑的材质和岩石肌理几乎融为一体,从远处看就像崖壁本身的一部分。
2.控制密度,用“留白”营造隐秘感
度假区的建筑和泡池不能密集,要“分散着藏”在树林里。单个露天泡池的面积建议控制在50㎡以内,泡池之间用原生植被、山石或者地形高低差隔开,避免互相干扰。比如意大利多洛米蒂山区的ForestisDolomites度假村,12个温泉疗愈单元全部分散在阿尔卑斯山林里,地面上只露出穹顶天窗,游客从入口到私汤,要走500米的林荫步道,这段路程能慢慢让人脱离外界的喧嚣,进入“与世隔绝”的状态。
1.入口做“过渡带”,为游客切换状态
从度假区入口到核心温泉区,要设计一个“缓冲空间”,分三步引导游客从“现实”进入“秘境”。第一步用石墙、竹林或者枯山水景观做遮挡,挡住外界的视线和噪音,比如路边的车声、远处的建筑;第二步设计曲折的小径,搭配山泉流水声、松针摩擦声,慢慢唤醒人的感官;第三步在路径的转折处展示核心景观,比如云南腾冲的石头纪温泉度假酒店,入口的终点是一个悬挑玻璃平台,游客站在这里能直接看到山谷里的云海,看到景色的瞬间,就能快速从“赶路状态”切换到“放松状态”。
2.按“动静”分区,用自然元素划分边界
公共温泉区和私密汤屋要分开,边界不用生硬的围墙,而是用自然元素界定。公共区可以用原生岩石堆出矮墙、或者用叠瀑、茂密的灌木做半遮挡,既能保证游客泡汤时能看到周围的山林景色,又不会被其他人打扰;私密汤屋则要“藏得更深”,比如挪威的StorfjordHotel,把私汤树屋建在云杉林里,外墙用云杉原木包裹,屋顶做可开合的天窗,游客泡汤时抬头就是树冠和星空,完全感觉不到其他建筑的存在,就感觉自己独占了整片山林。
1.听觉:以自然声音为主,少用人工音乐
优先保留山林里的原生声音,比如溪流声、鸟鸣、风吹树叶的声音,再适当补充人工声景做配合。比如在靠近溪流的泡池边,不用额外加音响,让水流撞击岩石的声音直接成为背景音;在密林深处的泡池旁,挂一些金属材质的风动装置,风一吹,金属片和松针摩擦会发出轻微的声响,和远处的溪流声形成搭配。日本箱根的星野界·箱根温泉酒店为例,在汤池底部装了骨传导扬声器,把溪谷鸟鸣和温泉水泡的声音转化成轻微的震动,游客泡在水里能通过身体感知到这种震动,比单纯听声音更放松。
2.嗅觉:用本地植物做“自然香氛”
每个山林区域都有独特的植物,设计时可以提取这些植物的香气,打造专属的嗅觉体验。比如温带山林常见桧木、冷杉,斯洛文尼亚的TermeOlimia度假村,在温泉更衣区做了冷杉树皮熏蒸房,游客换衣服时就能闻到冷杉的树脂香;亚热带山林的樟树、山茶花香气更清新,像广东清远的熹乐谷温泉度假区,在步道上方装了雾森系统,把樟树精油混入水雾里,游客走在步道上,就能闻到淡淡的樟香。泡池里也可以加本地药草,比如四川的花水湾温泉,会把川芎、艾草装在棉袋里投入泡池,泡汤时能闻到草药香,也能记住这个地方的独特味道。
3.触觉:让皮肤感受山林的“温度和质感”
从步道到泡池,不同区域的材质和温度要做区分,给皮肤丰富的触感体验。山地温泉的步道可以用不规则的火山石铺,保留石头自然的棱角,赤脚走上去能感觉到粗粝的质感;河谷附近的泡池,用温润的河卵石砌池壁,水温控制在38-40℃,石头吸收热量后,触摸时能有“热石热敷”的效果;森林里的休息区,地面可以铺一层晒干的松针,游客赤脚踩上去,松针的柔软和轻微的刺痛感能刺激足底穴位。冰岛的蓝湖温泉更注重细节,休息区的躺椅用硅胶材质,按人体曲线设计,同时利用地热让躺椅带有轻微震动,游客躺着时能感觉到和大地类似的“低频震动”,放松效果更好。
1.把本地文化符号,藏在设计细节里
每个山林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,不用刻意做大型雕塑或者文字标识,而是把文化符号融入小细节。比如福建闽北的武夷山大红袍山庄温泉区,当地盛产茶叶,就把泡池设计成“茶碗”的圆形浅池,旁边放竹制的“茶筅”造型水勺,游客用勺子舀水时,自然能联想到当地的茶文化;日本北海道的鹤雅水之歌温泉酒店,在每个汤屋入口挂阿伊努族的“伊纳乌”木雕(传统的祈福木雕),不用解释游客也能感受到当地对自然的敬畏,这些细节就像“秘境的密码”,让人记住这个地方的独特性。
2.用本地材料和工艺,体现地域特色
建筑和泡池的材料优先选本地原生的,同时保留传统工艺的痕迹。比如四川阿坝的毕棚沟娜姆湖温泉酒店,泡池的基座用羌族传统的石砌技艺打造,石块之间的泥浆勾缝不做隐藏,直接露在外面,能看到手工砌筑的痕迹;广东珠海的海泉湾温泉度假区,廊道的墙面用当地的蚝壳和灰泥混合砌筑,既符合岭南地区防潮的需求,蚝壳排列的纹理也成了独特的视觉符号。这些材料和工艺不只是为了好看,更能让游客通过触摸,感受到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。
打造山林温泉秘境,核心不是“改造自然”,而是“融入自然”。设计时顺着山势规划、用自然元素划分空间、靠山林的五感信号唤醒放松本能、借本地文化赋予独特性,才能让度假区不只是一个“泡温泉的地方”,而是一个能让人彻底脱离喧嚣、身心都能“藏起来休息”的秘境。这样的温泉度假项目,才能真正满足人们对“隐于山林”的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