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海森温泉设计院 发布时间:2025-10-29 阅读量:0
在文旅消费从“功能满足”向“情感共鸣”转型的当下,温泉项目的竞争正逐渐告别“拼水质、比设施”的初级阶段。如今,大量项目陷入“体验流程相似、情绪连接薄弱”的同质化困境,消费者虽能获得身体放松,却难以形成深层记忆与复购意愿。而突破困局的方式之一,在于抓住“情绪价值”这一核心密码,将“疗愈”从单一的生理舒缓,升级为可感知、可沉浸、可回味的情绪体验。这种以情绪为锚点的设计思路,正在重塑温泉度假的产品形态。本文我们选取了两个典型案例,深度解析其如何通过空间营造、体验设计等方面落地情绪价值,提炼可借鉴的设计逻辑与开发思路。
2021年3月,英国威尔士斯诺多尼亚国家公园内的冒险公园AdventureParcSnowdonia,正式推出全新打造的豪华温泉设施“TheWaveGardenSpa”(波浪花园温泉)。作为该公园的核心康养配套,并非传统温泉的复刻,而是精准锚定都市人群“逃离喧嚣、拥抱自然”的核心需求,将雪山、森林与人工冲浪泻湖的景观资源深度融合,开业即凭借独特的“冒险+疗愈”双模式被VisitBritain网列为“威尔士特色疗愈体验”之一。

1.定位锚点:自然资源与情绪需求的精准匹配
项目选址于威尔士康威谷的斯诺多尼亚国家公园腹地,紧邻全球首个内陆冲浪泻湖,背靠斯诺多尼亚山脉的原始森林,天然形成“山-林-湖”三重景观环绕的地理优势。项目核心定位是“将极致自然景观转化为情绪疗愈能量”,专为承受高压的都市人群设计,通过“听觉(海浪声)、视觉(山景林景)、触觉(温泉水温)”的多感官联动,帮助消费者快速进入“松弛状态”,弥补城市生活中缺失的自然连接。
2.空间设计:无边界景观渗透,让自然成为情绪载体
空间设计的核心逻辑是“建筑为自然让步”,所有设计细节均服务于“最大化感知自然”的情绪传递目标。根据项目公布的建筑参数,项目总建筑面积650平方米,投资125万英镑,由威尔士本土设计团队主导,采用“半开放式布局”,打破室内外的物理边界。建筑主体采用玻璃与原木结合的材质,外立面以大面积低反射玻璃为主,既保证了室内保温效果,又能完整反射周边的森林与山脉景观,让建筑本身成为“自然的延伸”。
核心功能区的布局围绕“景观优先级”展开,如室内核心泡池区设置了标志性的“瀑布池”,池壁采用天然岩石堆砌,水流从3米高处自然倾泻,形成柔和的白噪音,与窗外冲浪泻湖的波浪声形成呼应;蒸汽房与喜马拉雅盐桑拿房紧邻落地窗,客人在体验时可直接远眺雪山与森林,视觉与体感的双重沉浸强化“身处自然”的情绪认知。
室外区域则规划了温水疗池、休闲躺椅、冥想舱及篝火区,其中温水疗池采用无边界设计,池面与远处的冲浪泻湖视觉相连,营造“水天一色”的开阔感;冥想舱采用木质结构,顶部设有透明穹顶,白天可感受阳光洒落,夜晚可观测星空,进一步深化“与自然对话”的静谧情绪。所有空间均未设置多余装饰,仅以本地石材、原木及绿植点缀,避免视觉干扰,让自然景观成为空间的核心元素。
3.体验设计:情绪递进式流程,让疗愈可感知、可量化
体验设计遵循“放松-沉浸-焕活-沉淀”的情绪递进逻辑。温泉水源来自地下天然矿泉,经检测,水质富含钙、镁等矿物质,水温精准控制在37-39℃,这一温度区间经人体工学测试,能有效缓解肌肉紧张且避免过度疲劳。
项目明确的核心体验流程分为四个阶段:第一阶段为“适应放松”,客人入场后先在休闲区饮用温热的姜茶,适应环境温度,同时聆听工作人员讲解“景观疗愈指南”,了解不同区域的最佳体验时段;第二阶段为“沉浸泡浴”,可选择室内瀑布池、室外温水疗池等不同场景,建议浸泡时间15-20分钟,让身体充分感受矿物质水的滋养与自然声音的包裹;第三阶段为“深度焕活”,体验喜马拉雅盐桑拿或蒸汽房,其中盐桑拿房采用超大尺寸的喜马拉雅盐砖搭建,释放的负离子有助于缓解呼吸道不适,经营方标注单次体验时间不超过10分钟,避免过度出汗;第四阶段为“沉淀收尾”,在室外篝火区或冥想舱静坐,搭配品牌定制的草本茶饮,让情绪从放松过渡到平静。
4.运营细节:减少干扰,强化沉浸感的全方位保障
运营细节的设计核心是“隐形化服务+场景化规则”。客容量控制方面,项目总面积650平方米,官方明确最多同时接待60人,换算下来约每11平方米1人,确保每个客人都能拥有充足的私人空间,避免拥挤带来的烦躁情绪。温泉区内明确禁止使用电子设备,入口处设有免费储物柜,工作人员会在客人入场时温馨提示“暂时脱离数字世界,专注当下体验”。
服务模式采用“按需响应”机制,工作人员身着与自然色调相近的素色服装,服务时说话音量控制在30分贝以内,仅在客人主动示意时提供帮助(如补充饮品、调整水温),全程不主动打扰。配套餐饮方面,提供轻食与健康饮品,食材均来自威尔士本地农场,以沙拉、三明治、有机蔬果及草本茶饮为主,避免重口味食物影响情绪状态,餐具采用可降解材质,与项目“尊重自然”的核心理念保持一致。
位于京都中心区域的空庭露台酒店(SoraniwaHotel)于2022年6月20日正式开业,其配套的高空温泉成为项目核心亮点。作为京都近年来少有的“城市中心全新温泉设施”,项目打破了“温泉必在郊野”的传统认知,精准捕捉到游客“在繁华都市中寻求静谧”的情绪需求,将京都东山景观与日式极简美学深度融合。

1.定位锚点:城市资源与文化情绪的深度绑定
项目选址于京都东山脚下,紧邻祇园、二条城等核心景点,处于繁华都市与自然山体的过渡地带,地理位置得天独厚。酒店的核心情绪价值是“在都市喧嚣中创造一片静谧秘境”,让游客在游览京都的繁忙行程中,能拥有一段“与自己对话”的独处时光。同时,项目深度融入京都文化,将“侘寂美学”与“东山文化”作为情绪载体,既满足了游客对“日式疗愈”的期待,又通过城市高空视角提供了全新的体验维度,形成“文化共鸣+自然沉浸”的双重情绪价值。
2.空间设计:极简美学+高空景观,营造“远离尘嚣”的情绪场
空间设计以“侘寂美学”为核心,通过材质、光影与景观的协同,传递“宁静、内敛”的情绪。温泉设施位于酒店高层,总面积约400平方米,采用全日式极简风格,色彩以原木色、米白色为基调,无任何多余装饰。墙面采用天然硅藻泥材质,触感温润,能吸收噪音,营造安静的空间氛围;地面铺设防滑天然石材,搭配原木格栅,形成自然的光影变化,强化日式庭院的静谧感。
核心泡池区分为室内池与室外露台池,均以“最大化景观视野”为设计重点。室内池采用不规则圆形设计,池边种植几株原生竹,搭配低矮的石灯笼,还原日式庭院的雅致;墙面设置大面积落地窗,无遮挡设计让客人在泡汤时可直接眺望京都东山的连绵山景,春季能看到新绿,秋季可欣赏红叶,四季景观各异。
室外露台池是项目的核心亮点,采用悬挑式设计,下方是酒店的庭院绿植,远处是东山的天际线,形成“近有绿植、远有山景”的层次感。泡池边缘采用透明玻璃护栏,减少视觉阻碍,让客人仿佛“悬浮于城市之上”,彻底脱离地面的喧嚣,强化“远离尘嚣”的情绪体验。休息区设置在室内池旁,采用低矮的原木座椅与榻榻米坐垫,搭配柔和的暖光照明,客人泡汤后可在此静坐,感受空间的宁静与舒适。
3.体验设计:仪式感流程+文化渗透,让疗愈更有深度
体验设计围绕“仪式感”展开,将日式温泉的传统流程与现代疗愈需求结合,每个环节都有明确标准。温泉水源来自酒店地下1200米深处的天然温泉,经检测,确认为碳酸氢钠泉(美肌汤),水质柔软,富含多种矿物质,对皮肤保湿与身体舒缓有明确功效,水温稳定在40-41℃,适合长时间浸泡。
体验流程延续了日式温泉的传统仪式:第一步“净身”,在独立的净身区配备天然植物沐浴产品,让客人在泡汤前完成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净化;第二步“泡浴”,客人可选择室内池或室外露台池,官网建议浸泡时间为15分钟,期间可饮用工作人员提供的麦茶,补充水分;第三步“休憩”,在休息区享用日式传统点心(如羊羹、麻薯),搭配甘茶,让身体与情绪同步沉淀。此外,项目提供“私人温泉预约服务”,客人可预约独立的露台泡池,搭配专属的香薰与音乐,进一步强化私密感与专属感。体验过程中,工作人员会以“日式敬语”提供服务,动作轻柔,语言简洁,避免打扰客人的沉浸状态,让仪式感与静谧感贯穿始终。

4.运营细节:精细化管理,保障情绪体验的完整性
运营细节的核心是“精细化+人性化”。客容量控制方面,明确标注温泉区最多同时接待30人,每13平方米1人的标准,确保每个客人都能拥有充足的私人空间,避免拥挤。温泉区严格执行“男女分时段使用”制度;在游客预订前公示每日的男女使用时段,避免交叉干扰;同时明确禁止使用电子设备、大声交谈,入口处设有醒目标识,工作人员会在客人入场时进行温馨提示,保障空间的安静氛围。
服务方面,工作人员均接受过专业的日式温泉服务培训,身着传统和服,服务流程规范且内敛。客人入场时会收到一条温热的毛巾与一双防滑木屐,泡汤过程中工作人员会定时巡视,及时补充饮品与毛巾,但全程不主动搭话,仅在客人有需求时提供帮助。配套餐饮方面,休息区提供的点心与茶饮均来自京都本地老字号店铺,如宇治抹茶制作的羊羹、本地农场种植的草本植物冲泡的甘茶,既符合日式疗愈的清淡饮食理念,又能让客人体验京都的饮食文化,进一步强化情绪与地域文化的连接。
从英国威尔士的山海疗愈,到日本京都的城市秘境,这些温泉项目均以“情绪价值”为核心竞争力,其落地逻辑值得借鉴。
1.情绪定位:精准匹配“客群痛点+在地资源”
温泉项目的情绪定位绝非凭空想象,而是建立在“客群核心情绪痛点”与“在地独特资源”的双重匹配之上。TheWaveGardenSpa的“自然松弛感”,精准击中了都市人群“逃离高压、亲近自然”的痛点,同时依托斯诺多尼亚国家公园的“山-林-湖”资源,让情绪定位有坚实的载体;空庭露台酒店高空温泉的“城市静谧感”,抓住了游客“行程繁忙、需要独处”的痛点,借助京都东山的景观与文化资源,让情绪体验更有深度。这种“痛点+资源”的双向契合,是情绪定位成功的核心前提,避免了定位泛化、缺乏记忆点的问题。
2.空间设计:让情绪“可视化、可感知”
空间是情绪传递的核心载体,成功的设计必然是“情绪可视化”的过程。具体而言,一是材质选择服务于情绪:营造宁静感可选用原木、硅藻泥、天然石材等温润材质,减少人工材质的冰冷感;二是景观渗透强化情绪:通过落地窗、无边界设计、高空视角等方式,让自然景观或城市景观最大化融入空间,让客人在视觉上先“进入”情绪场景;三是光影与声音辅助情绪:采用柔和的暖光照明,避免直射眩光;通过材质吸声、自然白噪音等方式,营造安静的空间氛围,从视觉、触觉、听觉多维度强化情绪体验。
3.体验设计:流程化、仪式化,让情绪“有迹可循”
情绪体验需要通过流程化、仪式化的设计,让客人从浅到深逐步沉浸。核心在于两点:一是科学的流程设计,遵循“适应-沉浸-焕活-沉淀”的情绪递进逻辑,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时长、水温、动作指引,让客人无需思考,自然进入状态;二是文化或主题的渗透,将在地文化、自然元素融入体验细节,让情绪体验更有深度与记忆点,避免单纯的泡浴体验过于单薄。
4.运营细节:减少干扰,保障情绪体验的完整性
情绪体验的完整性需要运营细节支撑,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打破沉浸感。核心保障措施包括:一是合理控制客容量,根据空间面积设定接待上限,确保客人拥有充足的私人空间;二是建立“隐形化服务”模式,工作人员在需要时及时出现,不需要时保持“无存在感”,避免过度服务带来的干扰;三是制定场景化规则,通过禁止电子设备、控制交谈音量等规则,减少外部干扰,为客人创造纯粹的沉浸环境;四是配套服务协同,餐饮、用品等配套都需与核心情绪主题保持一致,强化情绪体验的连贯性。
当温泉不再仅仅是一种“休闲功能”,而是成为承载人们松弛、宁静、共鸣等情绪需求的载体,项目才能真正摆脱同质化竞争,形成长期吸引力。
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地域文化,从云南的高原湖泊到四川的山林秘境,从古城古镇到海滨城市,不同区域都有独特的资源禀赋。关键在于,要跳出“重设施、轻体验”的传统思维,深入挖掘客群的核心情绪痛点,将在地资源与情绪需求精准匹配,通过空间、体验、运营的全流程设计,让情绪价值落地为可感知的细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