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温泉研究 > 温泉规划设计 > 详情

温泉规划设计

文化赋能:解析温泉度假项目的文旅融合之道

作者:海森温泉设计院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8-21   阅读量:0

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,温泉度假作为一种备受青睐的休闲方式,正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。将文化深度融入温泉度假中,不仅能提升项目的独特魅力,更能为游客带来独特体验。本文我们将聚焦三个“标杆”案例,解析其如何在温泉设计中实现文化的深入融合。


01/日本星野集团界・日光温泉酒店


酒店坐落于日本枥木县日光市,紧邻日光国立公园,距东京约 2 小时车程。项目占地约 1.2 万平方米,拥有 47 间客房,业态涵盖高端住宿、怀石料理餐厅、露天温泉浴场、文化体验工坊及 SAWA 茶屋。项目定位为 “日式传统文化沉浸式温泉度假村”,以日光地区的历史底蕴与自然景观为依托,打造高端文化度假体验。


温泉设计之界日光温泉酒店d


1.山地肌理中的传统建筑语言


建筑沿山体缓坡呈阶梯式分布,采用江户时代武家屋敷的传统形制,木质结构搭配深灰色瓦顶,与周边山林形成色调呼应。屋顶坡度经过精确计算,既符合日本多雨气候的排水需求,又通过层层叠叠的檐角线条,再现传统建筑的韵律感。入口处的 “唐门” 式门楼,以简化的格窗图案隐喻日光东照宫的历史文脉,在现代功能中保留文化记忆。


温泉设计之界日光温泉酒店


2.空间序列中的仪式感营造


从入口到温泉浴场的动线设计遵循日式 “渐进式脱序” 理念:经由石灯笼引导的石板路进入中庭,穿过枯山水庭院(以白砂模拟日光川流),再通过木质回廊抵达更衣室,最终进入浴场。每个空间转换节点均设置低矮门槛与布帘,通过身体姿态的调整强化仪式感,暗合日本 “入浴如修行” 的温泉文化。


3.材质细节中的地域密码


客房墙面采用日光特产的桧木板材,拼接处运用 “继手” 工艺(传统木构榫卯),既保证结构稳固又展现工艺美学。温泉池边缘的石材选取自附近鬼怒川河床,保留天然纹理与水蚀痕迹,让触感传递地域记忆。茶具、摆件等软装则特邀日光当地匠人制作,漆器上的纹样取材于日光山的枫叶与溪流,形成视觉上的文化闭环。


4.景观借景中的文化意境


露天温泉池的朝向经过精心设计,冬季可透过槲树林望见远处雪覆的男体山,呼应 “山见” 的传统习俗;夏季则以茂密的杨桐树为屏障,营造 “树影入汤” 的私密氛围。茶室的落地窗将庭院中的 “曲水” 景观框定为动态画面,与和歌吟诵活动结合,让客人在品茗时感受 “诗中有画” 的日式美学。


温泉设计之界日光温泉酒店f


02/中国安宁温泉小镇・龙鳞片区


位于云南省安宁市温泉街道,占地约 800 亩,距昆明市区 40 分钟车程。片区包含 12 栋精品民宿、龙鳞美术馆、温泉博物馆、民族风情商业街及 3 个主题温泉区。项目定位为 “西南民族文化温泉聚落”,以 “天下第一汤” 的温泉历史为轴线,融合彝族、白族等多民族文化元素。


1.地形利用中的民族元素


借鉴彝族 “梯田式” 聚居格局,将温泉泡池与民宿沿螳螂川河谷的坡地分层布置,最高处设观景台,低处设亲水步道,形成 “高观山、中戏水、低近河” 的空间层次。建筑地基采用白族传统 “三坊一照壁” 的布局原理,主建筑坐北朝南,附属空间依山势展开,既适应山地气候又延续民族聚居文化。


温泉设计之中国安宁温泉小镇a


2.建筑符号的现代表达


民宿外观提取彝族土掌房的平顶元素与白族民居的飞檐造型,融合为 “平顶带翘角” 的独特形态,墙面采用当地红黏土与现代混凝土混合浇筑,呈现类似夯土墙的肌理质感。龙鳞美术馆的外立面以金属板材模拟彝族漆器的鳞片纹样,通过光影变化再现传统漆器的光泽流动感,实现文化符号的材质转译。


3.温泉场景中的历史叙事


“古汤遗址” 区保留明代温泉石雕池基,周边以玻璃展柜陈列历代文人题刻的拓片,泡池地面采用青铜铸造的《安宁温泉赋》全文,让客人在泡汤时通过足尖触感阅读历史。“民族汤屋” 则将彝族火塘文化融入设计,池边设置仿真火盆装置(电子加热),搭配白族扎染布帘,营造 “围炉泡汤” 的民族生活场景。


4.景观植物的文化隐喻


园区植物配置遵循 “四季有花,步步有喻”:春季以云南樱花象征彝族 “花朝节”,夏季用白族 “绕三灵” 仪式中的柳树枝条布景,秋季种植纳西族视为 “神树” 的枫香树,冬季保留山茶(云南名花)作为景观焦点。植物修剪造型借鉴彝族漆器的几何纹样,使自然生长的植被成为可阅读的文化载体。


温泉设计之中国安宁温泉小镇d.jpg


03/意大利菲乌米奇诺温泉度假村


坐落于意大利拉齐奥大区菲乌米奇诺市,距罗马市区 30 分钟车程,临海而建,占地约 5 万平方米。度假村包含 5 栋地中海风格别墅、大型温泉综合体、海洋文化馆、米其林推荐餐厅及滨海步道。项目定位为 “地中海温泉文化疗愈中心”,以古罗马温泉文化为根脉,融合现代海洋生态理念。


1.建筑布局中的历史回响


整体规划借鉴古罗马 “Thermae”(公共浴场)的空间序列:从滨海入口进入 “冷水浴区”(模拟古罗马 frigidarium),经由柱廊庭院过渡到 “温水浴区”(tepidarium),最终抵达核心的 “热水浴区”(caldarium)。各功能区通过半圆形拱券连接,拱券弧度严格参照罗马万神殿的比例,在现代建筑中复现古典建筑的力学美学。


2.材质运用中的在地叙事


温泉浴场墙面采用庞贝古城遗址出土的火山灰混凝土配方,表面保留粗犷的浇筑痕迹,与远处的阿尔班火山形成地质记忆的呼应。地面铺装混用当地火山岩与威尼斯玻璃马赛克,拼出地中海鱼类图案,既延续古罗马马赛克工艺传统,又强化海洋文化主题。别墅屋顶覆盖的陶土瓦特意烧制为赤褐色,与附近中世纪渔村的屋顶色调统一,形成视觉上的历史延续性。


3.水空间设计中的文化转译


主温泉池采用圆形设计,池底中央镶嵌青铜铸造的罗盘图案,隐喻古罗马人的航海智慧;周边分布的小型泡池则模拟地中海岛屿形态,池名取自西西里、撒丁等岛屿名称。海水引入系统借鉴古罗马渡槽技术原理,通过重力自流将地中海海水与温泉水按比例混合,既保证水质天然,又让客人体验 “海水温泉” 的独特性。


4.光影营造中的时间对话


浴场顶部开设圆形天窗,正午时分阳光垂直洒落形成光柱,与池面反射的光斑交织,再现古罗马 “太阳崇拜” 的宗教氛围。黄昏时段,通过智能灯光系统在墙面投射庞贝壁画中的浴场场景,古今光影重叠,创造 “穿越时空” 的沉浸体验。滨海餐厅的遮阳棚采用可调节的百叶结构,借鉴古罗马剧场的遮阳设计,既适应地中海气候,又延续建筑功能的文化基因。


04/文化深度融合温泉设计策略


1.地形利用中的文化逻辑


尊重山地、滨海等自然肌理,将地域传统建筑的空间智慧(如日式阶梯布局、彝族梯田格局)转化为现代规划语言,使场地原有地貌与文化记忆共同构成设计基础。


2.建筑符号的转译创新


提取传统建筑中的核心元素(材质、结构、纹样),通过现代材料与工艺进行重构(如金属模拟漆器、混凝土再现火山灰质感),既保留文化辨识度,又避免符号化堆砌。


3.空间序列的仪式感构建


借鉴传统礼仪中的动线逻辑(如日式入浴流程、古罗马浴场序列),通过门槛、路径、节点的精心设计,让身体移动过程成为文化体验的一部分,强化记忆点。


4.自然元素的文化隐喻


将植物、光影、水体等自然要素赋予地域文化内涵(如季节花木对应民族节日、光影变化呼应历史场景),使自然景观成为 “可阅读” 的文化载体。


5.材质细节的记忆传递


优先选用当地传统材料,在触感、色泽、纹理等细节中融入地域故事(如河床石材、乡土木材),让感官体验成为文化感知的重要通道。


05/结语


温泉与文化的融合,从来不是元素的简单叠加,而是在场地基因中寻找文化与自然的共生密码。当每一块石材、每一扇窗、每一条路径都承载着地域的历史与智慧,温泉度假便超越了休闲功能,成为文明传承的鲜活空间。



总部地址:广州市番禺区番禺大道北555号广州番禺天安节能科技园总部中心23号楼12层 邮编:511400

生产基地地址:广东韶关新丰马头镇工业园

电话:020-39388591 传真:+8620-23889566 24小时业务热线:18675872398(微信同号) 业务邮箱:hs@gzhaisen.com

扫一扫添加微信

扫一扫添加微信

友情链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