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海森温泉设计院 发布时间:2025-09-28 阅读量:0
随着休闲旅游消费升级,消费者对“自然沉浸+文化体验+康养放松”的复合需求日益凸显。森林温泉酒店作为融合森林生态资源、温泉康养资源与在地文化的旅居载体,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方向。本文我们通过系统性解析四个优秀的森林温泉酒店案例,提炼其地形利用、文化转译、体验设计等方面的核心特色,为我国森林温泉酒店开发提供参考思路。
在森林温泉酒店开发中,“如何让项目不脱离地域本底,同时实现体验创新”是核心命题。日本星野集团“界”品牌旗下的“界奥飞驒”,以“山岳温泉唤醒身心,飞驒设计舒缓灵魂”为概念,将奥飞驒的地形特征与文化基因深度融入项目开发中,成为“地域共生型”森林温泉酒店的典范。
“界奥飞驒”于2024年9月在日本岐阜县奥飞驒温泉乡开业,是星野集团“界”品牌第24家高端温泉旅宿设施。项目选址北阿尔卑斯山(飞驒山脉)的广阔森林腹地,周边被山毛榉、枹櫟等阔叶树环绕,共设49间客房,定位高端客群,主打“温泉+森林+在地文化”的沉浸式体验,开业后成为奥飞驒温泉乡的标志性项目。
1.策划布局:“环游式中庭”重构温泉街场景
传统温泉酒店多采用“客房浴场”的线性布局,体验路径单一。“界奥飞驒”以当地温泉街“石墙”传统为灵感(温泉街沿石墙设步道,客人赴公共浴场时形成独特社交氛围),创新设计“环游式中庭”,在酒店中央设被四栋建筑环绕的核心区域,依山势打造“层叠汤之川”,温泉溪流蜿蜒其间,两侧配套步道与足浴池。
这种设计的核心价值是“动线转化”,将传统“单向前往浴场”的行为,变为“内部环游探索”。客人可在大浴场、客房私汤、中庭足浴间自由穿梭,移动中触摸温泉溪流、观赏森林与山岳景致,实现“步移景异”。同时,“汤之川”的层叠设计形成体验梯度,既避免人流拥堵,又平衡了公共社交与私人空间需求。
2.建筑设计:气候适应性与文化转译结合
建筑是项目与地域对话的核心载体,“界奥飞驒”的设计既解决气候痛点,又将文化转化为可感知体验。
在气候适应性设计中,奥飞驒冬季豪雪,大浴场露天温泉借鉴当地“雪廊”逻辑,以纯白墙壁围合模拟积雪环境,顶部设狭长开口,泡汤者可仰望天空或雪花,既阻挡风雪,又保留与自然的连接,解决寒冷地区露天温泉使用痛点。
而在文化转译设计中,项目的所有客房命名为“飞驒MOKU之间”(“MOKU”意为“木”),优先使用本地山毛榉、枹櫟等木材;床头板采用1300年历史的飞驒曲木工艺,贴合人体工学;灯罩用800年历史的“山中和纸”制作,让文化不再是装饰,而是融入居住细节的“可触摸体验”。
3.业态体验:超越“泡汤”的文化参与
传统温泉酒店体验多停留在“泡汤+观光”,“界奥飞驒”通过“参与型”业态让客人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。
在飞驒木匠体验活动中,邀请本地资深曲木工匠指导,客人从选材、打磨到定型全程参与,制作小型曲木摆件(如茶杯垫)并刻字留念,将1300年的工艺文化转化为“可带走的记忆”,提升体验附加值。
飞驒牛会席料理以当地著名“飞驒牛”为核心食材,餐盘定制为飞驒传统“围炉里”(民居核心取暖烹饪空间)的古木造型;上菜时讲解飞驒牛“林间放牧”的养殖文化,让餐饮成为“味觉+视觉+文化”的三重体验。
当森林温泉酒店与“康养”结合时,如何避免“养生流于形式”?哥斯达黎加“TheRetreatCostaRica”以本土养生哲学为核心,构建“雨林环境+养生活动+业态配套”的沉浸式体系。
“TheRetreatCostaRica”位于尼科亚半岛雨林深处,临近太平洋,近期完成400万美元扩建,新增10间豪华lofts与2处餐饮设施。项目定位“高端自然康养度假村”,主打“雨林中实现身心平衡”,客群以追求深度疗愈的欧美高端人群为主。
1.建筑设计:与雨林“无界融合”
康养体验的核心是“与自然连接”,项目通过设计打破“室内外界限”。
在布局方面,新增的“SantoshaLofts”(“Santosha”意为“满足感”)均面向尼科亚半岛与太平洋,确保无遮挡景观;lofts间距15米以上,既保隐私,又避免破坏雨林生态,步道蜿蜒穿过本地植被,强化“进入自然”的仪式感。
建筑采用“温暖极简”风格,外墙用本地火山岩与实木,室内地面为泥土色微水泥;lofts设“客卧一体+开放式露台”,玻璃门推开后室内外连通,客人在露台温泉池泡汤时可感受雨林微风与鸟鸣,让建筑成为“自然的延伸”。
2.养生体系:本土哲学与雨林环境绑定
项目以哥斯达黎加本土阿育吠陀哲学为核心,将养生活动与雨林深度结合,形成“序列式”体系:
晨间雨林瑜伽:在雨林开阔平台进行,配合鸟鸣与溪流声,结束后提供本地草药茶饮,帮助身体唤醒;
午后声钵疗法:林间木质凉亭内,水晶钵与颂钵的振动结合本地香草香薰,实现“听觉+嗅觉”双重疗愈;
晚间星空冥想:露台或海边草坪上,结合尼科亚半岛原住民星空文化讲解,缓解焦虑。
水疗中心主打“本土植物+传统技术”:护理产品用本地牛油果油、香蕉叶提取物等制成,借鉴原住民“草药热敷”传统,护理室半开放设计,客人可观赏雨林植被,强化自然沉浸感。
3.业态配套
高端康养客群既需“疗愈”,也追求“品质”,项目通过业态平衡两者。
一是新增餐饮业态。Mystique餐厅主打“哥斯达黎加融合菜”,90%食材来自本地农场与渔民,设开放式厨房增强互动;LaDiosa屋顶酒廊提供本地特色鸡尾酒(如“雨林莫吉托”),客人可俯瞰雨林与海洋,欣赏日落。二是客群与业态平衡。核心业态(水疗、养生课程)满足疗愈需求,配套业态(精致餐饮)满足品质需求,辅助业态(雨林徒步、海边野餐)满足轻度活动需求,客人平均停留时间从2天延长至34天,客单价提升30%以上。
传统森林温泉常面临“体验单调”问题,爱尔兰“AquaSana朗里特森林温泉水疗中心”(简称“AquaSana”)通过“主题化、序列化”多感官设计,将“泡温泉”转化为“有故事线的探索旅程”。
AquaSana位于爱尔兰朗里特森林中心,依托原生森林资源,核心特色是“以自然为灵感,创造24种差异化水体验”,定位“家庭+情侣+朋友聚会”客群,成为爱尔兰热门森林温泉项目。
1.主题化、序列化空间叙事
AquaSana跳出单一温泉池设计,以“森林自然元素”为主题,划分五个区域,形成“从平静到深度舒缓”的体验节奏:
北欧森林:以“冷热交替”激活循环,设38℃森林温泉池与05℃冰穴,配合冷雾系统与北欧轻音乐;
温泉区:主打“温和舒缓”,设气泡池、草药池与亲子池,池边配木质躺椅;
火山森林:以“高温排毒”为核心,设7080℃熔岩桑拿房与桉树精油蒸汽房,提供火山石热敷;
森林浸没:主打“静谧冥想”,设模拟溪流的温泉池与冥想角落,禁止大声交谈,配溪流白噪音;
树顶巢穴:位于二层,设全景温泉池与吊床休息区,客人完成前序体验后可在此俯瞰森林、缓解疲劳。
2.创新业态:多感官刺激
项目设计多个“创新水体验”,强化记忆点。其中的月光蒸汽房,无主灯,仅靠“月光灯”照明,墙面模拟热带森林植被色,配合热带森林白噪音与柑橘精油,让客人闭眼感受“身处雨林”的沉浸感;还有森林洞穴,墙面用岩石材质,顶部设天窗,中央是迷你瀑布池,周边配加热大理石躺椅,定期释放松针、柏木香气,强化自然氛围。
3.客群覆盖:差异化体验
通过主题设计覆盖多元客群,如家庭客群偏好亲子温泉池与温和体验,情侣客群青睐冥想区、全景池与月光蒸汽房,朋友聚会客群喜欢高温桑拿与瀑布池。同时推出“温和体验路线”(适合中老年)与“刺激体验路线”(适合年轻人),提升满意度。
如何在追求设计感时不破坏生态?如何通过运营强化地域连接?瑞典“TraktForestHotel”(特拉科特森林酒店,简称“Trakt”)以“极简森林美学”为核心,结合“本地化运营”,实现“设计、生态、文化”平衡,成为“生态友好型”标杆。
Trakt位于瑞典北部森林,周边是针叶林与湖泊,由知名建筑师GertWingårdh设计,共设5间含温泉的森林木屋,定位“高端小众客群”,主打“极简设计+森林沉浸+本地生活”体验。
1.创新森林悬浮体验
Trakt的核心设计是“森林悬浮木屋”,既护生态,又最大化视野。在结构设计方面,木屋由8根金属柱支撑,深入地下1.5米确保稳固,底部距地面1.2米,留出动物穿行空间,减少对土壤植被的破坏;其外观与内部外墙用本地实木,颜色贴合针叶林;室内设大面积双层中空玻璃,360°观赏森林;家具极简,仅配必要设施,露台私人温泉池用圆形设计,与木屋方形造型形成对比,泡汤时可赏森林景致。
2.本地化运营:强化地域连接
运营核心是“支持本地”,绑定社区与文化。
材料与家具本地化:建筑材料来自10公里内可持续森林,家具由本地工匠手工制作,用本地羊毛面料与桦木,融入瑞典传统简约线条;木屋中放置本地手工制品(木雕、羊毛挂毯),展示地域工艺。
食材与餐饮本地化:餐厅95%食材来自本地——肉类来自散养农场,蔬菜来自自有有机庄园,鱼类来自周边湖泊;菜单借鉴“老一辈农夫传统食谱”,如“森林炖肉”“湖泊烤鱼”,每季度随食材季节更新,提供“森林野餐”服务,让客人在自然中用餐。
3.季节性体验:破瓶颈
针对森林旅游“夏旺冬淡”,设计季节性活动。如夏季极昼期间推出森林徒步(本地向导讲解植物动物)、湖泊独木舟/钓鱼,以及“极昼温泉”,客人可凌晨泡汤赏“不夜天”;而冬季极夜期间推出雪地摩托、萨米人驯鹿雪橇,温泉池加本地云杉嫩枝驱寒,餐厅提供“冬季暖锅”,推出“星空温泉”,欣赏清晰星空,冬季入住率从30%提升至60%以上。
(Silva Spa-燃木桑拿)
通过对上述四个案例的解析,可发现其核心开发逻辑是“以自然为基底,以文化为灵魂,以体验为核心”,既尊重地域的自然与文化本底,又通过创新设计与运营,满足消费者的复合需求。结合我国森林温泉资源的特点(如森林类型多样、地域文化丰富、康养需求旺盛),可提炼出以下核心启示。
(一)地形与文化的“双融”策略:避免“千店一面”
上述列举的案例均注重“地形利用”与“文化转译”的结合,我国森林温泉酒店也可借鉴这一逻辑,打造差异化竞争力。
1.地形利用
结合项目所在地的地形特征(如山地、丘陵、溪流),设计与地形适配的空间布局。例如,在山地森林中可借鉴“界奥飞驒”的“层叠式中庭”,利用坡度设计温泉溪流与步道;在平原森林中可借鉴“Trakt”的“悬浮设计”,避免破坏土壤植被;
2.文化转译
深挖项目所在地的地域文化(如传统工艺、民俗习俗、生活方式),将其转化为可体验、可使用的产品细节,而非单纯的装饰元素。例如在云南开发森林温泉酒店时,可将傣族的“竹编工艺”融入家具设计,将“泼水节”文化转化为“温泉互动活动”;在东北森林温泉酒店开发过程中,可将满族的“萨满文化”转化为“森林冥想体验”,将“东北火炕”元素融入客房设计。
(二)沉浸式体验的构建:从“单一功能”到“多感官旅程”
国外案例通过“主题化、序列化、多感官”的体验设计,打破了传统温泉酒店的“单一功能”局限,我国项目可从三个层面构建沉浸式体验。
一是主题化设计方面,围绕“森林”核心,结合地域特色细分主题(如“森林雾境”“森林溪谷”“森林星空”),每个主题匹配对应的空间设计与体验活动。例如,海森温泉设计院在溧阳天目湖御水温泉酒店中,打造“竹海温泉”主题,餐厅廊柱采用竹材设计,温泉池边种植竹子,体验活动包括“竹海徒步+竹艺体验”。
二是多感官方面,从“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触觉”四个维度设计体验。例如,视觉上通过全景观玻璃、自然材质强化自然视野;听觉上播放本地森林的自然声音(如鸟鸣、溪流声);嗅觉上使用本地草本精油(如桂花、艾草);触觉上通过温泉水温、材质质感(如木质、石材)提升体验。
三是序列化体验,设计“有逻辑、有层次”的体验动线,让客人的体验从“唤醒”到“放松”再到“深度舒缓”。例如,可设计“森林步道(唤醒)→主题温泉池(放松)→草本SPA(深度舒缓)→森林餐厅(味觉体验)”的体验序列,避免体验碎片化。
(三)养生体系的“本土化”:结合本土养生哲学,避免“照搬国外”
我国具有丰富的本土养生文化(如中医养生、茶道养生、太极养生),项目可借鉴“TheRetreatCostaRica”的“养生体系构建逻辑”,打造本土化养生体系。
1.核心哲学:以中医养生(如“阴阳平衡”“五行调和”)为核心,而非单纯照搬阿育吠陀、瑜伽等国外养生理念。例如,在森林温泉酒店开发中,可围绕“祛湿养生”设计体验,温泉池中加入本地草药(如茯苓、薏米),养生活动包括“中医体质检测+定制养生方案”。
2.环境绑定:将养生活动与森林环境深度结合,利用森林的“天然氧吧”与“声景疗愈场”强化效果。例如可在项目的森林中设置“太极晨练区”“茶道冥想区”,让客人在自然中感受养生的魅力。
3.产品细化:针对不同客群的养生需求(如女性的“美容养颜”、中老年的“关节养护”、年轻人的“压力缓解”),开发细分养生产品。例如,针对女性客群可推出“玫瑰温泉+草本面膜护理”,针对中老年客群可推出“中药热敷+关节养护SPA”。
(四)季节性产品设计:解决“淡旺季”瓶颈
我国森林类型多样,不同地区的季节特征差异大,项目可借鉴“Trakt”的“季节性体验设计”,开发适合本地的季节性产品。
南方地区冬季温暖,可主打“森林避寒+温泉康养”,开发“冬季森林徒步+温泉疗愈”“春节民俗活动+温泉团圆餐”等产品;夏季炎热,可主打“森林避暑+清凉体验”,开发“森林漂流+冷泉浸泡”“夜间森林观星+薄荷温泉”等产品。
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多雪,可主打“雪地温泉+民俗体验”,开发“雪地摩托+温泉暖身”“东北秧歌+酸菜火锅”等产品;夏季凉爽,可主打“森林避暑+亲子体验”,开发“森林夏令营+亲子温泉”“采摘体验+农家菜”等产品。
而中部地区四季分明,可根据季节变化更新体验活动,春季主打“赏花+温泉”,秋季主打“红叶+温泉”,实现“四季有景、四季有体验”。
(五)精准客群定位与业态组合:平衡“核心需求”与“多元需求”
上述案例均有清晰的客群定位,并匹配对应的业态组合,我国项目可借鉴这一逻辑,避免“业态混乱”。
1.明确核心客群:
根据项目的资源特点(如森林类型、文化特色、温泉品质),确定核心客群(如高端康养客群、家庭亲子客群、文化体验客群)。例如,位于城市周边的森林温泉酒店,可定位“家庭亲子客群”,重点配置儿童游乐设施、亲子温泉池、自然科普体验;位于偏远地区的森林温泉酒店,可定位“高端康养客群”,重点配置高品质水疗中心、养生餐厅、静音休息区。
2.业态组合优化
遵循“核心体验+配套业态”的逻辑,核心体验(如温泉、养生、文化)满足客群的核心需求,配套业态(如餐饮、休闲、购物)满足客群的多元需求。例如,针对高端康养客群,业态组合可为“温泉+中医养生+精致餐饮+森林冥想”;针对家庭亲子客群,业态组合可为“亲子温泉+自然科普+儿童游乐+农家餐饮”。
3.延长停留时间
通过“体验+业态”的组合,延长客人停留时间。例如,可设计“2天1晚”的体验套餐(第一天:森林徒步+温泉浸泡+养生晚餐;第二天:晨间瑜伽+文化体验+午餐后离开),或“3天2晚”的深度套餐,提升客单价与复购率。
上述解析的4个森林温泉酒店案例,其优势并非依赖“豪华装修”或“高端设备”,而是源于对“自然与文化本底的尊重”与“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度理解”。我国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与地域文化,森林温泉酒店开发无需照搬国外模式,而是应结合本土特色,践行“自然优先、文化赋能、体验创新”的理念,打造既具有地域辨识度,又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优质项目,推动我国森林温泉旅游的高质量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