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海森温泉设计院 发布时间:2025-08-28 阅读量:0
在奢华度假领域,COMO酒店集团以“隐世哲学”与“健康内核”独树一帜。这个由新加坡时尚女王ChristinaOng于1991年创立的品牌,以“少而精”的扩张策略在全球布局18家酒店,每一家都深植于当地生态与文化肌理。从不丹的雪山秘境到马尔代夫的蔚蓝海域,再到意大利阿尔卑斯山的云端之巅,COMO用30余年时间将“定制化健康旅行”升华为一种生活方式。与安缦的东方禅意不同,COMO的奢华更强调“科学赋能”,其旗下酒店不仅配备专业疗愈师团队,更将高压氧舱、红外线桑拿等前沿科技融入传统疗法,同时以“从农场到餐桌”的食疗体系、与自然共生的建筑设计,重新定义了野奢度假的边界。
本文聚焦COMO在巴厘岛的三个标杆项目,隐于乌布雨林的疗愈圣殿COMO Shambhala Estate、融合艺术与稻田诗意的COMO Uma Ubud,以及以冲浪文化激活年轻活力的COMO Uma Canggu。这三个度假村虽同处一岛,却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诠释了“野奢疗愈”的精髓。从森林圣泉的能量净化到火山梯田的视觉疗愈,从阿育吠陀的古老智慧到运动康复的现代科学,它们不仅为全球高净值人群提供了逃离都市的“精神绿洲”,更以“环境赋能”“专业背书”“文化融合”三大核心策略,为中国康养度假项目的开发提供了可参考的思路:如何通过生态场域的沉浸式设计降低用户心理防御?如何用专业内容构建差异化竞争力?又如何将在地文化转化为可体验的疗愈符号?让我们从巴厘岛的丛林、稻田与海滩中寻找答案。
科莫香巴拉度假村(COMO Shambhala Estate)坐落于巴厘岛乌布以北15公里的深山之中,毗邻阿勇河,占地18公顷,森林覆盖率超80%,被原始雨林严密环绕。作为全球首家整全保健度假村,其名“Shambhala”寓意“极乐世界”,仅设30间以印度教“风、木、水、火、土”五行命名的私密宅院,自创立以来始终秉持“身心灵平衡”的理念,融合瑜伽、阿育吠陀、中医、运动康复等多元业态,追求从内而外的深度健康转型。
1.让环境成为“隐形疗愈师”,场域营造的沉浸式体验
度假村依山傍水,建筑采用当地石材与柚木,茅草屋顶与雨林融为一体,形成“居亭式”布局。5座五行主题宅院各有特色,“水之灵”别墅以日式水花园和私人瀑布为核心,流水声贯穿空间形成自然白噪音;“木”之宅院悬于古木之上,成为与森林对话的树屋;“土”之宅院则融入爪哇皇室元素,展现大地的厚重。
每日清晨,住客沿着阿勇河徒步,在向导带领下识别药用植物,体验“森林浴”,借助高浓度负氧离子与自然声景,缓解身心紧张。引入的乌布神圣碱性泉水(富含矿物质),通过高压射流水疗技术与水中肌肉拉伸结合,进一步强化环境的疗愈力。
2.科学整合的健康体系,构建全流程健康管理闭环
入住即启动个性化健康管理:住客需填写多页健康问卷(涵盖精神状况、情绪变化等),由健康咨询师、瑜伽导师、阿育吠陀医师、中医针灸师、营养师等组成的团队联合评估,定制7-14日专属方案。
方案涵盖多元疗愈项目:从印度式排毒疗程(Panchakarma)、热石按摩、声波疗愈(使用颂钵与甘美兰乐器),到登山、攀岩、阿勇河漂流等户外挑战,通过“静修+动态”的结合,实现身心平衡。离店时提供“健康指南”,帮助住客将瑜伽、冥想等习惯融入日常生活。
3.文化根植的建筑与体验,强化精神性连接
建筑设计深植巴厘岛文化。采用当地传统石材、柚木及手工浮雕,灵感源于满者伯夷宫殿;“火之声”宅院设置原始火坑与冥想花园,“大地之子”露台可远眺巴图卡鲁火山,为住客提供与自然、信仰对话的空间。
定期举办静修周,邀请灵性导师带领禅修、呼吸练习,同时组织参观当地古庙与村庄,让疗愈体验与在地文化认知深度结合,形成独特的精神共鸣。
4.水疗技术的创新融合,传统与现代的平衡
水疗中心沿阿勇河而建,半开放设计让流水声与丛林微风融入理疗过程。疗法既保留传统智慧,又结合现代科学:如爪哇皇式草本浴搭配COMO特有精油配方,结合现代解剖学理论优化按摩手法;针对陆地运动困难人群,将水中按摩与物理治疗结合,设计关节流动性恢复方案。
5.食疗与药膳的深度结合,从饮食到生活方式的引导
Glow餐厅菜单由营养师与主厨共同设计,遵循“新鲜看得见”原则。早餐提供姜黄燕麦粥配椰子酸奶,午餐以柠檬草烤鱼搭配火龙果沙拉,晚餐则以印尼传统草药汤(Jamu)收尾,兼顾口感与食疗功效。同时开设烹饪课,教授住客制作抗炎饮品(如姜黄柠檬水)与能量球(含奇亚籽、椰枣、坚果),让健康饮食从度假延伸至日常。
科莫乌布乌玛度假村(COMO Uma Ubud)位于巴厘岛乌布市中心边缘,毗邻Tjampuhan山谷与Oos河,距乌布皇宫仅5分钟车程,占地3公顷。作为融合文化与自然的疗愈度假村,它设有46间客房(含4间SPA套房),虽采用高密度布局却保留通透空间感,以“乌布的艺术之魂”为核心理念,强调巴厘岛传统与现代奢华的碰撞,成为连接山野隐逸与艺术文化探索的门户。
1.让环境成为“隐形疗愈师”,山野与艺术共生的场域
客房采用落地窗设计,直面梯田与河流。“露台客房”配备四柱床与私人露台,住客可躺看日出时稻田的金色反光;瑜伽亭悬挑于Tjampuhan山谷之上,晨课时光可直面云雾缭绕的丛林;Kemiri餐厅沿溪流而建,用餐时伴瀑布声与自然光影,形成“视觉+听觉”的双重疗愈。
通过高墙与绿植隔绝市井喧嚣,主泳池畔设竹制遮阳棚与吊床,住客可边游泳边听传统伽美兰音乐,在自然与人文的交织中获得放松。
2.在地文化疗愈工坊,从体验到认同的深度沉浸
艺术沉浸式体验:与当地艺术家合作,定期举办银器制作、木雕绘画、传统蜡染(Batik)工作坊,住客可通过手工创作释放压力;每周五晚举办“文化之夜”,包含巴厘岛舞蹈表演、火舞仪式与星空冥想,强化地方文化认同感。
舌尖上的文化疗愈:Kemiri餐厅提供印尼香料烹饪课,教授使用斑斓叶、椰糖等本地食材;酒吧推出“疗愈鸡尾酒”,如“乌布日出”(含姜黄、柠檬、蜂蜜),通过风味刺激内啡肽分泌,同时传递在地饮食文化。
3.社区化野奢服务,平衡私密与在地连接
开放式社交场景:UmaCucina餐厅采用意大利家庭式长桌,鼓励客人分享食物与故事;清晨稻田徒步由当地农民带领,讲解水稻种植与生态平衡智慧,让住客深入本土生活。
服务团队90%来自巴厘岛,熟知本地掌故,可推荐非游客路线;免费穿梭巴士连接乌布市场、猴林森林公园等景点,满足“隐居”与“探索”的双重需求。
4.自然音疗与水疗创新,感官与身心的同步放松
水疗中心提供20余种疗法,特色项目“巴厘岛四手按摩”由两位理疗师同步操作,配合溪流声与芳香疗法(使用依兰、广藿香精油),增强放松感;瑜伽亭悬于瀑布上方,水流声中练习阴瑜伽,提升多巴胺分泌。
呼吸引导系统融入巴厘岛“Pranayama”呼吸法,结合体式练习,强化冥想深度,让身心在自然韵律中找到平衡。
5.灵活体验式套餐设计,满足多元需求
模块化时间选择:提供半日/全日疗愈套餐,如“晨间瑜伽+SPA+午后画廊游”,住客可自由组合;Kemiri餐厅早餐采用“半自助+单点”模式,融合西式与印尼BuburAyam(鸡肉粥),兼顾不同饮食偏好。
客房功能场景化:别墅标配瑜伽垫、浴缸及露天沙发床,可随时切换休憩、运动模式,让疗愈融入日常起居。
科莫昌谷度假村(COMO Uma Canggu)坐落于巴厘岛长谷(Canggu)海滩,毗邻回音海滩,直面黑沙滩与冲浪点,占地2.5公顷。作为以冲浪文化为核心的活力疗愈度假村,它设有52间客房、55间海滨住宅及12套带天台泳池的顶层公寓,以“海边的活力圣殿”为定位,融合海洋运动、瑜伽、健康餐饮等业态,满足年轻群体与冲浪爱好者对“活力释放+社交联结”的双重需求。
1.让环境成为“隐形疗愈师”,海洋与稻田的双面疗愈
场域设计兼顾动静需求:客房分“海景”与“稻田景”两类。“地下泳池房”通过玻璃地板直通泳池,住客可边游泳边观赏稻田蛙鸣;“海景别墅”设私人露台与吊床,日落时可俯瞰冲浪者归岸。
两条徒步路线满足不同需求:一条沿稻田延伸至圣泉寺,感受田园静谧;另一条穿越椰林直达海滩,体验海洋活力。泳池与海洋通过景观设计实现视觉相连,模糊室内外界限,强化与自然的连接。
2.冲浪与疗愈的融合,构建专业运动康复体系
专业冲浪生态链:与Tropicsurf合作,提供从“完美海浪”(初级)到“梦想项目”(高级)的课程,教练按能力匹配浪点;冲浪后,SPA中心提供专属修复按摩,使用含薄荷与桉树精油的膏体缓解肌肉酸痛。
针对性体能训练:海滩旁瑜伽亭每日开设“冲浪者瑜伽”,重点拉伸肩颈与腿部,预防运动损伤;Glow果汁吧提供冷压果汁、活性酶沙拉等简餐,确保运动前后营养补给。
3.跨文化设计融合,打造独特美学体验
意式-巴厘混血美学:由意大利设计师PaolaNavone与日本设计师KoichiroIkebuchi合作,将米兰线条与巴厘茅草屋顶结合;空间装饰融入复古冲浪板,开放式淋浴区、砂石地板再现海滩触感,强化冲浪文化氛围。
顶层公寓设独立入口与私人管家,可避开公共区域喧闹,平衡社交与私密需求;公共区域的景观设计让泳池与海洋视觉相连,增强空间的开阔感与自然感。
4.昼夜场景切换运营,平衡活力与静修
日间冲浪社交场景:教练带领冲浪→海滩俱乐部补充能量→泳池边分享体验,形成“运动-补给-交流”闭环;夜间海岸娱乐场域:现场DJ演奏、篝火晚会、海鲜烧烤派对,满足年轻客群的社交需求。为偏好静修的客人提供专属通道:顶层公寓配备独立休闲区,可独享海滩日落与星空,实现“活力场域”中的私密空间。
5.健康生活与娱乐平衡,可持续理念的实践
健康餐饮体系:遵循“高蛋白、低糖、无麸质”原则,早餐提供“超级食物碗”(含藜麦、牛油果、烟熏三文鱼),午餐推出“冲浪者能量卷”;酒吧设“健康酒单”,如“绿巨人”(含菠菜、苹果、生姜),平衡娱乐与健康。
可持续设计:采用太阳能供电、雨水回收系统,使用可降解材料制作房卡与餐具;泳池过滤系统通过盐水电解替代氯消毒,减少皮肤刺激;客房智能温控系统可显示当日运动数据,强化健康管理意识。
我国康养度假项目开发可从巴厘岛三家COMO酒店的实践中提炼经验,关键在于摆脱“硬件堆砌”与“概念复制”的惯性,转而深耕“自然、文化、专业、人才”的核心价值。
1.精准锚定客群,拒绝泛化定位
COMO的三个项目分别聚焦“深度疗愈”“文化探索”“活力社交”三类需求,避免因客群模糊导致体验稀释。我国开发者需结合地域特质,明确核心客群的真实诉求。如高压职场人对“山林静修”的渴求、文化爱好者对“在地体验”的偏好、年轻群体对“运动与疗愈结合”的需求,通过场景细分构建差异化标签。
2.让环境成为疗愈核心,而非空间背景
从香巴拉的雨林能量、乌布乌玛的梯田光影到昌谷的海洋肌理,COMO证明自然基底是最珍贵的疗愈资源。我国项目需尊重场地原生特质,避免过度商业化改造,保留山林、溪流、农田等自然元素,通过建筑布局(如分散式客房、景观落地窗)、感官设计(如引入自然声景、光影变化)让“风、水、光、植”主动参与疗愈过程。
3.深挖在地文化,转化为疗愈符号
COMO将巴厘岛的五行哲学、传统草药、艺术仪式融入疗愈体验,而非单纯展示文化。我国项目可挖掘本土文化中的健康智慧,将节气养生、传统功法、地方饮食等转化为可感知的疗愈载体。如结合中医体质理论设计“节气调理空间”,邀请非遗传承人开设手工疗愈工坊,让客群在文化认同中获得深层身心共鸣,而非仅作为文化“旁观者”。
4.构建专业体系,拒绝项目堆砌
COMO以多学科团队(医师、营养师、导师等)形成“评估-定制-跟踪”的全流程服务,而非简单叠加SPA、瑜伽等项目。给我们的启示是,需强化“专业人才”支撑,建立从体质辨识、情绪评估到个性化课程(如针对久坐人群的脊柱调理、高压人群的呼吸训练)、食疗方案的完整链条。可联合本地中医馆、运动康复机构组建专家库,让“疗愈”有科学与经验的双重支撑。
5.平衡私密与社交,适配空间与服务
香巴拉的独立宅院保障深度私密,乌布乌玛的家庭式长桌促进轻社交,昌谷的动静分区兼顾多元需求,三者共同揭示“空间与服务需适配客群心理”的逻辑。我们也可以根据客群特质设计空间:针对高端疗愈客群,采用分散式布局,配备独立庭院与专属管家,减少不必要的社交干扰;面向文化探索客群,设置共享厨房、主题沙龙区,鼓励适度交流;通过“隐形服务”(如侧身等待、按需响应)让客群自主掌控社交距离,在放松中深化体验。
6.延伸食疗价值,超越餐饮本身
香巴拉的烹饪课、乌布乌玛的在地食材教学、昌谷的健康饮食平衡,均体现“食疗是生活方式引导”的思路。在康养度假项目开发中,可联合营养师与本地主厨,基于地域食材设计食疗菜单;同时开设食材认知、简易料理等互动环节,让客群掌握可迁移的健康饮食方法,而非仅在度假期间短暂体验。
巴厘岛三家COMO酒店的“野奢与疗愈”,从不依赖昂贵材料的堆砌或流量式的宣传,而是源于对自然的敬畏、对文化的尊重、对客群的理解与对专业的坚守。它们证明,康养度假的高阶形态,是让“野”成为自然本真的呈现,让“奢”成为体验细节的打磨,让“疗愈”成为身心与环境、文化同频的过程。
这一逻辑,同样适用于我国康养度假项目的开发,当我们真正沉下心来,挖掘地域基因、打磨专业体系、传递人文温度,便能打造出属于本土的、有生命力的康养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