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温泉研究 > 温泉规划设计 > 详情

温泉规划设计

湖山为幕,温泉为序丨案例解析湖泊型温泉度假酒店规划策略

作者:海森温泉设计院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8-22   阅读量:0

在当代文旅产业中,湖泊与温泉资源的双重赋能正重塑高端度假体验。湖泊型温泉度假酒店不仅依托水域的生态景观与游憩价值,更通过地热资源实现“自然疗愈+沉浸式体验”的深度融合。本文以加尔达湖乐斐度假村(LefayResort&SPALagodiGarda)、马塔卡里旅馆(MatakauriLodge)、瑞士Bürgenstock温泉酒店三个代表案例为核心,解析其开发逻辑与创新策略,为同类项目提供借鉴与创意思路。


01/湖泊型温泉度假酒店的独特性


湖泊型温泉度假酒店(依托湖泊与山地资源)的核心开发价值,在于通过地形利用、景观渗透与功能融合,将“水(湖泊)、地(山地)、泉(温泉)”三类资源转化为差异化体验。其开发重点并非依赖稀缺资源的天然优势,而是通过创意设计让三类资源形成“1+1+1>3”的协同效应:山地提供空间层次与私密感,湖泊提供开阔景观与视觉焦点,温泉则作为串联各类空间的核心要素。


02/案例解析


案例1:加尔达湖乐斐度假村(LefayResort&SPALagodiGarda)


乐斐度假村位于意大利加尔达湖西岸海拔200米的橄榄梯田山坡上,占地25英亩(约10公顷),依山势层叠分布93间套房及大型水疗中心。项目以“隐逸于湖光山色中的当代疗养殿堂”为定位,通过梯田式建筑布局与湖景最大化利用,实现自然景观与奢华体验的深度融合。


湖泊型温泉酒店规划a


1.建筑布局:梯田式嵌入与视野控制


阶梯式退台设计:建筑群沿山坡等高线呈阶梯状分布,每层平台后退3-5米,确保所有套房落地窗无遮挡俯瞰加尔达湖。屋顶种植本地橄榄树,从湖面仰视时建筑几乎消隐于山林。


双入口分流策略:主入口设于山腰,通过Z形车道缓升抵达,次入口位于山顶供后勤使用,避免客流与物流交叉。


2.功能分区:景观价值导向的空间分配


高价值区(临湖崖壁):设置无边泳池(长40米),池体边缘与湖面视觉衔接,底部采用暗色石材模拟湖面延伸感。


中价值区(中层平台):套房集群采用“双朝向”设计——主立面朝湖,侧立面嵌入山体,浴室转角窗引入侧向山景。


低价值区(山顶背部):集中布置能源机房与员工通道,利用山体褶皱完全遮蔽。


3.温泉空间:岩体融合与感官序列


洞穴水疗室:凿入山体内部的半开放式泡池,顶部开凿狭长光缝(宽0.8米),光线随时间变化投射水纹阴影,强化“山岩渗温泉”的原始感。


梯田泳池链:三个阶梯泳池沿坡地逐级跌落,水流通过隐藏渠相连,形成“水瀑-静池-湖景”的视觉递进。


湖泊型温泉酒店规划b


案例2:瑞士布尔根施托克高山温泉酒店(Bürgenstock Resort)——山地肌理中的“景观穿透”设计


布尔根施托克高山温泉酒店(‌Bürgenstock)坐落于琉森湖上方450米的悬崖之巅,这座拥有150年历史的传奇度假胜地通过斜轨缆车与外界相连,占地60公顷的半岛上分布着四家风格各异的酒店、10,000平方米的阿尔卑斯水疗中心及多个悬空无边泳池。作为欧洲顶级疗养胜地,这里不仅保留着奥黛丽·赫本婚礼的贵族气质,更融合了米其林餐饮、高尔夫球场和钻石圆顶网球场等现代设施,以绝佳的湖光山色与百年奢华体验,成为融合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的顶奢度假标杆。酒店以“让每一处空间都能对话湖与山”为规划核心,其开发亮点体现在对山地肌理的精准利用。


湖泊型温泉酒店规划f


1.路网规划:沿等高线的“顺势而为”


放弃常规的直线道路设计,采用“之字形”路网沿山地等高线修建:


主入口设在山地中腰位置,宾客需驾车沿“之字形”道路上行,每拐一个弯,湖泊景观的展示角度便变化一次(从局部湖岸到全湖全景),形成“渐进式观湖”的抵达体验;


内部步道采用“架空+嵌入”结合模式:连接客房与温泉区的步道,平缓段直接嵌入山体(减少对地形的破坏),陡坡段采用木质架空栈道(下方保留山地植被),行走时既能感受山地起伏,又能透过栈道间隙看到湖面。


2.功能分区:以“景观优先级”划分空间


根据山地不同位置的景观价值(湖景可见度、山景层次感),划分核心功能区:


高景观价值区(山地顶部):设置“全景温泉池”,池边设计1.2米高的矮墙(既保障安全,又不遮挡视线),可180°俯瞰卢塞恩湖与远处阿尔卑斯山,且仅对住客开放(提升私密性);

中景观价值区(山地中部):布局客房集群,每间客房设置“双景观面”——正面为湖景落地窗,侧面为山景露台,且露台高度低于窗台(避免山景遮挡湖景);

低景观价值区(山地底部):安排后勤设施与员工通道,利用山体自然遮挡,不占用优质景观资源。


3.温泉空间的“地形叙事”设计


温泉区并非独立存在,而是与山地地形深度绑定:


设计“洞穴温泉”:利用山地天然岩石凹陷,打造半开放式泡池,顶部保留岩石原貌,仅开直径3米的圆形天窗,白天引入自然光,夜晚可透过天窗观星,泡池边缘与山地原生苔藓衔接,强化“山体内的天然温泉”错觉;


湖泊型温泉酒店规划h


构建“温泉-山地-湖泊”的视线轴:从洞穴温泉起身,沿2米宽的岩石步道前行10米,抵达山地边缘的“悬挑温泉台”(向外悬挑5米,下方为15米高的斜坡),在此处既能感受温泉的温热,又能同时看到脚下的山地植被与远处的湖泊全景,形成“近山、中泉、远湖”的三重景观叠加。


案例3:马塔卡里旅馆(MatakauriLodge)


马塔卡里旅馆位于新西兰瓦卡蒂普湖北岸崖壁,占地12公顷,拥有11间套房及独立温泉别墅。项目以“极致私密与湖山全景掌控”为设计宗旨,通过微介入建筑手法将空间隐入现存乔木群落,实现人工结构与自然肌理的无声对话。


湖泊型温泉酒店规划j


1.规划策略:林木共生与视觉通廊


树冠避让原则:所有建筑边界距现有乔木树干至少3米,屋顶线低于成熟山毛榉树冠下层(约8米高),从湖面仅见屋顶绿植覆土。


放射状路径系统:从中心接待厅延伸三条碎石小径通往套房,小径方向精准对准湖心岛、雪山峰顶与峡谷瀑布三个核心景观。


2.材质与视野的精准调控


单向镜面玻璃:套房落地窗采用低反射率玻璃(透光率92%),室外白天呈镜面反射林木影像,室内夜间则完全透明强化观星体验。


悬挑温泉台:别墅附属泡池向湖面悬挑4.5米,底部支撑柱模拟枯树干形态(表面覆苔藓),从室内望去仿佛巨石漂浮于湖上。


湖泊型温泉酒店规划l


3.功能与景观的嵌套逻辑


套房嵌套布局:每间套房包含“湖景浴缸-山景壁炉-林景卧榻”三个景观单元,通过滑动木隔断切换视野主导模式。


水疗空间消隐化:温泉池半埋入地下,顶部覆土种植本地蕨类,仅通过玻璃天井采光,营造“潜入地底温泉”的感官体验。



03/对我国项目的创新思路与创意策略



结合上述案例,我国湖泊型温泉度假酒店(依托湖泊与山地资源)开发可从地形适配、景观利用、空间营造三个维度,提炼适配本土资源的规划设计策略,实现“山-湖-泉”的深度融合:  


1.地形适配:沿等高线的“嵌入式”布局  


借鉴加尔达湖乐斐度假村的梯田式退台与布尔根施托克的路网逻辑,针对我国湖泊周边山地高差明显的特点(如千岛湖、抚仙湖):  


采用“阶梯式退台”布局:建筑群沿山坡等高线呈阶梯状分布,每层平台后退3-5米,确保客房、温泉池等核心空间无遮挡观湖;屋顶种植本地植被(如茶树、毛竹),从湖面视角弱化建筑存在感。  


设计“之字形”交通系统:主入口设于山腰,车辆沿等高线迂回上行,每处转弯展现不同角度湖景(从局部湖岸到全湖全景),强化“渐进式抵达”体验;内部步道结合地形采用“嵌入+架空”模式——平缓段嵌入山体减少干预,陡坡段用木质栈道架空,既保留山地植被,又让行走时可透过栈道间隙俯瞰湖岸。  


2.景观利用:按价值分层的功能分配  


参考乐斐度假村与布尔根施托克的景观优先级逻辑,最大化利用我国湖泊与山地的景观资源:  


高价值区(临湖崖壁/山顶):设置“无边温泉池”,池体边缘与湖面视觉衔接,底部采用暗色石材强化延伸感;若为山顶,则打造“全景温泉台”,池边设矮墙(≤1.2米)保障安全,实现180°观湖视野,仅对住客开放以保私密。  


中价值区(山地中部):布局客房集群,采用“双朝向”设计——主立面设落地窗朝湖,侧立面嵌入山体,浴室转角窗引入山景,通过滑动隔断切换视野焦点(湖景/山景)。  


低价值区(山顶背部/山脚):集中布置后勤设施、员工通道,利用山体褶皱或林木自然遮蔽,避免占用优质景观资源。  


湖泊型温泉酒店规划


3.空间营造:建筑与自然的“无界融合”  


融合马塔卡里旅馆的微介入手法与布尔根施托克的地形叙事,强化空间与山、湖、泉的互动:  


建筑形态“消隐化”:客房采用“架空+嵌套”设计,底部抬高1.5-2米避免破坏地表植被,屋顶线低于周边成熟树冠(如松、柏),外立面使用本地石材(如花岗岩、石灰岩),色调贴近山体岩石(青灰、浅褐),从湖面望去仿佛“生长于山林”。  


温泉空间“地形绑定”:借鉴乐斐度假村的洞穴水疗与布尔根施托克的景观叠加,在山地天然岩石凹陷处打造半开放式温泉池,顶部保留岩体原貌并开设狭长光缝,日光投射水纹阴影强化“山岩渗泉”感;设计“阶梯式温泉链”,沿坡地设3-5个分级泡池,通过隐藏水渠形成“水瀑-静池”序列,海拔每升10米水温微调1℃,兼顾体验层次与客群需求。  


私密空间“景观嵌套”:参考马塔卡里旅馆的套房设计,每间客房包含“湖景浴缸-山景休息区-林景露台”三个景观单元,通过滑动木隔断切换视野主导模式;别墅附属温泉泡池可向湖面悬挑3-5米,支撑柱模拟枯树干形态(覆本地苔藓),强化“漂浮于湖山之间”的沉浸感。  


04/结语


湖泊型温泉度假酒店的开发核心,不在于依赖资源的天然稀缺性,而在于通过规划设计“读懂”地形,让山地提供空间层次与私密感,让湖泊提供视觉焦点与开阔体验,让温泉成为串联两者的“活性线索”。我国拥有丰富的湖泊与山地资源,若能借鉴国际案例中“借势地形、融合景观、聚焦体验”的设计逻辑,便能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高品质度假项目。


总部地址:广州市番禺区番禺大道北555号广州番禺天安节能科技园总部中心23号楼12层 邮编:511400

生产基地地址:广东韶关新丰马头镇工业园

电话:020-39388591 传真:+8620-23889566 24小时业务热线:18675872398(微信同号) 业务邮箱:hs@gzhaisen.com

扫一扫添加微信

扫一扫添加微信

友情链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