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海森温泉设计院 发布时间:2025-08-18 阅读量:0
当下,温泉旅游正面临一个普遍困境:多数项目仍停留在“泡汤+住宿”的单一模式,季节性明显、体验同质化严重,导致游客复游率低、市场竞争力弱。要打破这一僵局,需跳出“温泉只是一种疗养资源”的传统认知,从场景创新、业态融合、技术赋能等多个维度重构运营逻辑。本文将从五个方向深入解析温泉旅游的运营破局之道,结合具体案例拆解创新路径。
温泉旅游的最大痛点之一是季节性失衡——冬季人满为患,夏季门可罗雀。破解这一问题的核心,是将“温泉”从“温度依赖型资源”转化为“场景载体”,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设计差异化体验,让温泉成为全年可消费的生活方式。
1.冷泉开发:用“清凉体验”激活夏季市场
传统认知中,“温泉”必然与“温热”绑定,但夏季的高温让许多游客望而却步。冷泉开发的创新点在于:保留温泉的矿物质疗养功效,通过物理降温打造“清凉版温泉”,再叠加娱乐属性,让夏季成为新的消费旺季。
以湖北咸宁碧桂园凤凰温泉为例,其核心策略是“冷泉+主题娱乐”的双重组合。项目将天然8℃冷泉引入园区,利用冷泉的矿物质(如偏硅酸、氟等)设计“冷雾森林”主题区——通过喷雾系统让冷泉雾气弥漫在林间,配合绿植造景营造清凉秘境。同时,在冷泉区周边设置造浪池、泡泡派对场地,针对亲子家庭设计“哪吒闹海”沉浸式情景剧:工作人员扮演哪吒、龙王等角色,在冷泉池边演绎故事片段,游客可参与水枪大战、“解救哪吒”等互动游戏,甚至能使用项目定制的“火箭道具”进行趣味竞赛。
这种模式的成功,源于对夏季客群需求的精准把握:家长希望孩子能在清凉环境中玩耍,同时自身也能享受疗养;而冷泉的“清凉”与“疗养”双重属性,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。数据显示,该项目夏季周末单日客流可达1000人次,较未推出冷泉项目时增长20%,有效扭转夏季“淡季”的局面。
2.夜间经济:用“主题场景”延长消费时间
夜间是温泉旅游的“黄金期”。创新项目则通过主题场景打造,让“夜泡温泉”成为独立的消费IP,甚至吸引游客专程为夜间体验而来。
崇阳浪口温泉的“星空温泉”是典型案例。项目并非简单地开放夜间泡池,而是围绕“天文”主题构建了完整的体验链条:在山顶修建专业观星台,配备天文望远镜和星空解说员;开发“牛郎织女”主题索道,轿厢内装饰星河灯光,运行过程中播放神话故事音频;在近水区域设计“星河皮划艇”,游客划船时可看到水下LED灯模拟的“银河倒影”。2025年8月,项目借此举办“华中星空大会”,吸引了1200名天文爱好者参与,单日新增客流超1000人。
其创新逻辑在于:将“夜泡”从“单纯的泡汤”升级为“主题化的场景体验”。日本箱根的“星迹温泉”也采用了类似思路,在泡池周边安装天体投影设备,夜晚时将星座图案投射到岩壁上,搭配工作人员的星座解说,让游客在泡汤的同时获得知识型体验。这种“功能+内容”的组合,让夜间消费从“被动选择”变为“主动吸引”。
3.运动赋能:用“竞技属性”吸引年轻客群
长期以来,温泉旅游被贴上“中老年专属”“慢节奏”的标签,难以吸引年轻客群。通过加入运动、竞技元素,能有效打破这一刻板印象,让温泉成为年轻人的社交、娱乐新场景。
湖南宁乡金太阳温泉的“逆流挑战”项目颇具代表性。项目在温泉池中设置“逆流搏击池”,通过特殊装置制造定向水流,游客需克服水流阻力向终点游动。项目设计了“付费挑战”机制:游客支付50元即可参与,若成功抵达终点,可获得100元的消费券奖励。此外,项目还开发了88.9米的“温泉逆漂”河道,利用地形和水流控制技术,让游客体验“水往高处流”的视觉错觉与漂流乐趣。
这类项目的核心是“制造话题性”:年轻人更愿意为“有趣、能打卡、可社交”的体验买单。“逆流挑战”不仅具备竞技性,还因“50元博100元”的机制自带传播点,许多游客会拍摄挑战过程发布到社交平台,形成二次传播。数据显示,该项目推出后,30岁以下客群占比从15%提升至35%,成功拓宽了客群边界。
温泉与康养的结合早已不是新鲜事,但多数项目仍停留在“温泉池里加中药包”的初级阶段。真正的创新在于将中医药理论与温泉资源深度融合,构建“检测-调理-疗愈-复购”的专业闭环,让康养从“概念”变为“可感知的价值”。
1.医疗融合型:打造“温泉+中医”的专业疗愈体系
这类项目的关键是“专业性”。引入医疗资源,将温泉疗养从“养生”升级为“针对性调理”,满足游客对“健康改善”的核心需求。
甘肃通渭温泉与当地中医院合作打造的“中医温泉水疗中心”颇具标杆意义。项目配备了无创检测设备,游客进店后可先进行体质检测(如中医的“四诊合参”结合现代仪器数据),医生根据检测结果定制疗养方案:例如,针对湿寒体质的游客,推荐“三伏贴+三伏浴”组合(在特定穴位贴敷中药贴,同时在艾草、生姜等药材熬制的温泉池中浸泡);针对失眠人群,则设计“薰衣草温泉浴+头部理疗”的套餐。
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“定制化”和“医疗背书”,所有药浴配方由中医院专家团队研发,理疗师均持有中医执业资格证,部分复杂调理项目还可由医院医生直接操作。这种“专业机构+专业人员+定制方案”的模式,让游客感受到“真正的疗愈效果”,而非“心理安慰”。
2.文化沉浸型:让中医药文化成为体验的核心
除了功能价值,中医药的文化价值也可转化为体验优势。通过让游客“参与”中医药的制作、认知过程,能增强对康养理念的认同,提升体验的记忆点。
清远药王谷度假酒店的“中草药全体验”模式值得借鉴。酒店内设有288味中草药标本展,不仅展示药材形态,还通过AR技术讲解其功效与历史典故。更重要的是,项目设计了“采药-配药-制药”的互动流程:游客可在专业药师带领下到后山采摘艾草、薄荷等药材,亲手将药材晾晒、研磨,制作成专属药包用于温泉泡浴;客房内还提供“国医汤包”(根据节气定制的中药茶饮)和艾灸工具,游客可自学简单的艾灸手法。
这种模式的创新点在于“认知-参与-使用”的闭环:游客通过采摘、制作深入了解中医药知识,再通过温泉泡浴、茶饮体验其功效,最终形成对“中医药康养”的深度认同。相较于单纯的“中药温泉”,这种“文化+功能”的组合能让游客获得“知识获得感”和“体验成就感”,从而提升消费意愿。
3.膳食疗愈型:构建“温泉+食补”的双疗愈系统
“药食同源”是中医药的重要理念,将温泉疗养与膳食调理结合,能形成“内外兼修”的疗愈效果,同时丰富项目的消费场景。
“森愈谷”项目的“二十四节气药膳宴”是典型案例。项目拥有自有农场,种植各类药食同源食材(如茯苓、当归、荷叶等),厨师团队根据节气特点设计菜单:夏季推出“荷叶茯苓粥”(清热祛湿),搭配“冬瓜海带汤”;冬季则提供“当归羊肉汤”(温补气血),搭配“山药炖排骨”。更重要的是,药膳与温泉体验形成联动——例如,游客上午在“茯苓泉”泡浴后,中午可品尝“茯苓糕点”,下午参与“辨识茯苓”的科普活动,形成“泡-吃-学”的连贯体验。
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“系统性”:温泉负责“外调”,膳食负责“内补”,两者基于同一养生理念设计,让游客感受到“全方位的疗愈关怀”。同时,自有农场的食材供应不仅保证了安全性,还可开发“采摘食材-制作药膳”的互动项目,进一步增强体验感。
许多温泉项目过度依赖人工造景,导致“千泉一面”。真正的生态创新是让温泉“回归自然”,利用周边的森林、水体、地质等资源,打造“温泉与自然共生”的沉浸式环境,通过视觉、听觉、嗅觉等多感官刺激增强疗愈效果。
1.森林温泉:让“植物+负氧离子”成为疗愈助手
森林本身就具备疗愈属性,将温泉嵌入森林环境,能让“温泉热疗”与“森林浴”产生协同效应,提升体验的层次感。
湖北崇阳浪口温泉的“五行养生径”是这一思路的实践。项目依山势修建了一条环形步道,沿途根据“金木水火土”五行理论种植不同植物:“木行区”种植樟树(释放杀菌精油),“火行区”种植艾草(温经散寒),“水行区”种植薄荷(清凉提神)。步道地面铺设这些植物的干叶,游客行走时会踩碎叶片释放香气;同时,步道旁设置多个小型温泉泡池,每个泡池对应一种五行属性(如“火行池”加入生姜药材)。
更细节的设计在于“感官协同”:步道旁安装了环境监测设备,确保森林负氧离子浓度维持在10000个/cm³以上(高于城市环境50-100倍);在溪谷边设置“艾灸工坊”,游客可躺在石制艾灸床上,一边接受艾灸,一边听流水声、闻草木香。这种“行走时闻药香、泡汤时享热疗、休息时听自然声”的多感官体验,让疗愈效果从“单一的温泉作用”升级为“自然环境的综合作用”。
2.地质温泉:用“地貌+光影”讲述地球故事
温泉的形成与地质活动密切相关,将地质景观与温泉体验结合,能让游客在泡汤的同时获得“探索感”,增强体验的独特性。
广州从化温泉的“岩洞萤火虫温泉”充分利用了当地的火山岩地貌。项目在天然岩洞内开凿泡池,保留岩壁的原始纹理;夜间,通过特殊灯光技术在岩壁上投射萤火虫光影,模拟“岩洞萤火虫群”的自然景象;泡池底部铺设天然地热石,石头的热量与温泉水的温度形成“双重温热”体验。此外,项目还设计了“地质解说员”岗位,向游客介绍当地火山活动与温泉形成的关系,让泡汤成为“地质科普”的场景。
这种模式的创新在于“将自然奇观转化为体验亮点”:岩洞的独特空间感、地热石的原始质感、萤火虫光影的梦幻感,共同构成了“别处无法复制”的场景。游客在这里不仅能享受温泉,还能获得“与地球对话”的独特体验,从而加深对项目的记忆。
温泉项目的季节性失衡,也可通过与农业的深度融合解决——利用不同季节的农事活动(如采摘、耕种、丰收等),设计“温泉+农旅”的全季产品,让游客在不同季节都能获得新鲜感。
1.“温泉+采摘”的3.0升级:从“简单体验”到“深度联动”
“温泉+采摘”是常见的农旅组合,但多数项目停留在“泡完温泉去摘果”的浅层联动。3.0模式的关键是让“采摘”与“温泉”形成价值互补,而非简单叠加。
基础版的问题:瑞金温泉小镇的初期模式是“温泉区+脐橙基地”,游客泡泉后可免费采摘脐橙。但这种模式缺乏联动,采摘更像“附加福利”,难以形成二次消费。
升级版的突破:宁乡金太阳温泉则将采摘与温泉体验深度绑定。在红提成熟季,项目推出“红提挑战”:在红提园内标记部分特殊红提(如贴有温泉LOGO的),游客找到并采摘可获得“温泉勇士”称号,凭称号可兑换免费温泉体验券;同时,用红提制作“红提温泉浴”(加入红提汁和果皮提取物),让游客“摘红提、泡红提泉、吃红提甜品”,形成闭环体验。
高阶版的创新:从化温泉的“荔枝温泉”更进一步,通过超低温冻眠技术保存荔枝(让荔枝在非季节也能保持新鲜),打造“冬泡温泉夏品荔”的全年IP。项目还开发了荔枝深加工产品(如荔枝蜜、荔枝面膜),游客可采摘荔枝后参与制作,再将产品与温泉体验打包销售。
这种升级的核心是“让采摘成为温泉体验的一部分”,而非独立环节。通过“采摘-体验-消费”的联动,既提升了采摘的趣味性,又增加了温泉项目的消费场景。
2.全季产品设计:用“四季主题”覆盖全年消费
农旅融合的终极目标是“全季运营”,即根据四季农事特点设计差异化的温泉主题,让每个季节都有独特卖点。
从化温泉的“四季泉语”系列颇具代表性:
春季:结合当地油菜花田,推出“花田温泉”——在温泉池边种植油菜花,设计“花田瑜伽”“花粉浴”(加入油菜花提取物),配套“油菜花蜜宴”;
夏季:联动稻田资源,开发“稻田摸鱼+冷泉降温”组合,游客摸鱼后可在冷泉中清凉解暑,晚上参与“稻田星空电影”;
秋季:围绕“丰收”主题,举办“温泉丰收节”,游客可收割水稻、制作米糕,泡“米酒温泉”(加入米酒精华);
冬季:主打“暖冬”概念,结合柑橘采摘,推出“柑橘温泉浴”和“柑橘炖羊肉”膳食。
这种模式的关键是“四季主题与温泉体验的强关联”:每个季节的农事活动都能找到与温泉的结合点(如食材用于温泉、场景用于造景),让游客感受到“不同季节来,体验完全不同”,从而提升复游率。
技术不仅能提升温泉旅游的效率,更能创造“传统模式无法实现”的新体验和商业模式,从根本上打破同质化。
1.资产数字化:让“温泉资源”成为可流动的资产
温泉项目往往面临“重资产、回报慢”的问题,资产数字化能盘活闲置资源,降低投资门槛,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。
大连文旅的“温泉RWA(实物资产通证化)”项目是创新尝试。项目将62.3公顷的温泉综合体(包括温泉井、酒店、土地等)评估后,转化为数字通证,投资者最低只需100元即可购买通证,按比例获得项目的收益分红(年分红率约10%)。同时,通证持有者可凭通证兑换温泉体验、住宿等服务,实现“投资与消费的结合”。
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“轻资产运营”:通过通证化,项目方无需依赖传统融资渠道,就能快速回笼资金;投资者则能以低门槛参与温泉项目,获得收益的同时享受消费权益。更重要的是,这种模式让温泉资产从“固定的不动产”变为“可流动的数字资产”,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。
2.体验科技化:用AR、传感器等技术增强沉浸感
科技能让温泉体验突破物理限制,创造更丰富的场景和互动方式,提升游客的参与感。
日本别府温泉的“魔镜导览”系统颇具创意。在温泉池边安装智能镜面,游客靠近时,镜面会显示该温泉的泉质数据(如矿物质含量、适合的体质),并根据游客的年龄、性别推荐养生方案;台湾绿岛朝日温泉则接入海洋传感器,实时监测潮汐变化,让池内LED灯随潮汐涨落变换颜色和亮度,营造“与海洋共生”的沉浸感。
这些技术的应用并非“炫技”,而是“为体验服务”:AR导览解决了“游客不懂温泉功效”的问题,潮汐联动则增强了“温泉与自然关联”的感知。技术让温泉体验从“被动接受”变为“主动交互”,从而提升游客的满意度。
3.服务智能化:用数据提升运营效率
通过大数据、物联网等技术优化服务流程,能降低运营成本,同时让游客获得更精准的服务。
许多温泉项目已开始尝试:在园区安装人流量传感器,实时监测各泡池、餐厅的拥挤程度,通过APP向游客推送“错峰建议”;客房内设置智能温控系统,根据游客的睡眠习惯调节温泉水的温度和流量;后台通过分析游客的消费数据(如偏好的温泉类型、餐饮选择),为二次到访的游客自动推荐个性化套餐。
这种“数据驱动”的运营模式,能让项目更精准地把握游客需求,减少资源浪费(如避免某个泡池过度拥挤而其他泡池闲置),同时通过“千人千面”的服务提升游客的复购意愿。
温泉旅游的同质化,本质上是“价值单一化”——多数项目只提供“泡汤”这一种价值,自然容易被替代。破局的关键在于:跳出“温泉=疗养”的单一认知,将温泉视为“场景载体”,通过反季经营拓展时间边界,通过中医药康养深化疗愈价值,通过生态沉浸打造独特体验,通过农旅融合覆盖全季消费,通过技术赋能创新商业模式。
未来的温泉旅游,不再是“去哪里泡”,而是“在温泉场景里能获得什么独特价值”——是夏季的清凉狂欢,是专业的健康调理,是与自然共生的沉浸体验,还是与在地文化结合的生活方式。只有找到自身的核心价值,并通过运营将其落地为可感知的体验,才能真正打破同质化,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。